

老官山漢墓蜀錦提花機
2012年7月,成都北郊天回鎮老官山,地鐵三號線正在施工,突然現場一片沸騰,一座墓葬被發現。長達一年的搶救性發掘,這里共清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發掘的文物中,人體經穴髹漆人像是已知迄今我國發現較早、較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920支醫簡部分證實為失傳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四部織機模型與伴出的十余件彩繪木俑再現了漢代蜀錦紡織工場。成都老官山漢墓獲選為2013年中國考古六大發現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用“填補空白,改寫歷史”八個字評價老官山漢墓的發掘。
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填補世界紡織史空白
老官山漢墓2號墓地出土的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是我國較早出土斜織機實物模型,也是現存的世界上較早較完整的織機模型,填補了世界紡織史空白。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里桑蠶絲綢業起源較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興于春秋戰國而盛于漢唐,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2012年之前,蜀地紡織業之發達都只見諸文獻,從未得到實物佐證。老官山漢墓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織機模型則力證了這一點。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說,“漢代提花織機的發現,讓這些跨越2000年的文物,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紡織史上的史料缺憾,也印證了成都就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南起點。”
這是我國較早發現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此后3年,研究人員修復了織機模型,絲織如何成錦終于得到了解答,2000多年前的先進織錦技術重現人間,例證了蜀錦的存在和“錦官城”稱號來歷。
老官山漢墓醫簡部分為扁鵲派醫書
老官山三號墓地出土的920支竹簡,共約兩萬字。按理說成都為沖擊平原,五六米的土層下全是卵石層,對有機物的保存非常不利。
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這批竹簡是四川地區較強次通過考古出土的竹簡。它們為什么能夠保存下來?原來,老官山這個地方是一個高地,下面的地層是巖石而非卵石層,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墓葬。
醫簡剛出土時十分凌亂,考古人員按照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清理關系后,整理出9部醫書。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一部之外,皆無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等。此外,還有184支醫簡(含殘簡)組成的《醫馬書》。
學者們持續研究發現,醫簡被進一步確認部分是扁鵲醫書,還發現了酒在古藥方中的特色用法:直接用酒服藥,用酒煮藥,更有甚者,用酒和其他食物煎煮后,取湯汁服藥。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指出,在《六十病方》中,藥物組成比較精簡,其中酒的用法頗有特色。研究論文稱,在《六十病方》中酒的使用率非常高,涉及34方,以內服制劑為主。
漆木人揭開經脈針灸理論意義重大
3號墓地出土的完整人體經穴髹漆人像,應是迄今我國發現的較早、較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經穴髹漆人像為男性身,棕色漆面,有14厘米高,雙手垂直而下,兩手掌翻向正前方。在燈光的照耀下,漆木人身上的一道道交錯線條清晰可見。
它身上有22條紅線、29條白線,用以標識經脈,與任脈、帶脈和《靈樞經脈》記載的十二經脈分布相似。漆木人共有117個清晰可見的穴位點,一些部位還標有“心”、“肺”、“腎”、“盆”等文字。
老官山漢墓考古現場負責人謝濤認為,“經穴漆木人與大量醫學典籍一同出土,說明這些遺物可能是墓主生前行醫、教學所用,這也證明在西漢早期我國的中醫針灸學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理論體系,為揭開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西東華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專注生產滌綸紡絲機、丙綸FDY紡絲機、丙綸中強紡絲設備、丙綸高強紡絲設備、芳綸1414纖維紡絲設備、DHP419系列高強丙綸紡絲牽伸機、滌綸紡絲機、DHP418系列丙綸紡絲牽伸機、DHkv1235-12型滌綸紡絲機、DHPE型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紡絲設備、DHTA型芳綸1414纖維紡絲設備、HDZF3型高真空動態干燥-固相增黏一體機、滌綸紡絲機。
- 丙綸紡絲機有什么特點?
- 高強丙綸紡絲牽伸機以技術革新重塑纖維制造格局!
- 丙綸紡絲機是現代紡織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設備!
- 高強丙綸紡絲牽伸機設備的主要組成!
- 下半年經濟穩定增長有支撐
- 了解一下高強丙綸紡絲牽伸機的產品用途!
- 高強丙綸紡絲牽伸機的核心工藝包含幾個環節?
- 高強丙綸紡絲牽伸機的特點與應用!
- 美國與亞洲高關稅國家談判傳出新進展
如果本網站發布的文章或者圖片或字體有侵權,請立即聯系網站負責人進行刪除,聯系人:薛小姐 138 6101 6292,付小姐 153 1256 7839